明安心法农业 七不小黄姜
但存方寸地 留与子孙耕

文人墨客与姜文化

文化

生姜,又名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姜母、姜等,本生自印度,但它何时何途传入中国却不得而知。

从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医林圣贤都有自己特别钟爱的事或物。唯独姜,受到多数名人的喜爱。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种爱不偏不倚。在中国文化中,姜早已超越了植物、调味品这一范畴,在医药、文化、甚至巫术领域,都有深刻的影响。

在陶渊明中,菊是隐士,悠然自得;在濂溪先生周敦颐眼中,莲是雅士,出污泥而不染;在陆游眼中,梅是傲士,凌霜独秀。

文人墨客与姜文化

而继往开来无数文人墨客多对姜这一大自然的美好馈赠不吝赞誉:姜是仙士,长于东方圣地,吸收日月精华;姜更是士,救世人脱离疾病苦楚。

 

 

史前·神农氏

【神农尝百草,生姜始现世】

相传,“生姜”是神农氏发现并命名的。

文人墨客与姜文化

神农尝百草,以辨药性,误食毒蘑菇昏迷,苏醒后发现躺卧之处有一丛青草。神农顺手一拔,把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过了不久,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身体全好了。神农姓姜,他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的作用神奇,能让自己起死回生。

中医认为生姜能够解蟹毒,因此吃螃蟹的时候总要蘸一些姜汁,不光是为了调味,也有防止中毒的功效。这个传说也是谈生姜解毒的问题

 

 

 

春秋战国·孔子

【每食不离姜,圣人长寿方】

孔子周游列国,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亦尝遍各地美食,可算是中国最权威的美食家。圣人深得生姜养生之道,在《论语 乡党》中留下了“子曰:不撤食姜,不多食”的记述。

孔子喜欢吃姜,到了“不撤姜食”的地步。

文人墨客与姜文化

他认为姜能抗衰老,于是养成了饭后嚼服姜数片的习惯,成为后代人竞相效法的养生之道。孔子享寿73岁,在古代可谓高寿之人,这与其一生食姜不无关系。

 

 

 

 

唐·孙思邈

【药王千金方,每方必有姜】

在唐代,生姜已被列为食疗之品。

有“药王”之称的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称之能“安心气,养脾,消痰饮”,他的很多药方中都离不开生姜。

文人墨客与姜文化

孙药王特别指出,生姜对于寒,热、虚、实各症所引起的呕吐有立竿见影的功效,他在《备急千金方》中写道:“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明·李时珍

【十斤生姜除顽疾,本草纲目留一笔】

明代中医药学家、一代名医李时珍,对生姜更是钟爱。

文人墨客与姜文化

初入医林时,李时珍用“生姜十斤研汁,拌以粥水调服三日”的处方治好了一位病入膏肓并被众多医生认为无药可治的大户人家公子。从此,名声大噪。

 

 

 

 

清·郑板桥

【卖暖老温贫姜菜一碟,爱民之心百姓可见】

姜食养身,古人不仅自己食用,还以之作为待客佳品。清代画大家郑板桥,每有客至必做姜菜招待。

文人墨客与姜文化

在担任潍县县令期间,郑板桥嘱托家人“天寒地冻时,如有百姓登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

 

 

新中国·毛泽东

【食谱中从未少过生姜】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享年83岁,对于一个历尽惊涛骇浪且日夜操劳的人而言,算得上高寿了。

文人墨客与姜文化

饮食方面,毛泽东在晚年“基本吃素”,他的食谱中从未少过生姜。

对生姜推崇有加的主席曾说:“姜性温,孔老夫子有胃寒,用姜去寒暖胃,老百姓不是喝姜糖水嘛,去寒发汗治感冒。”

 

 

 

《本草纲目》:姜,久食去臭气,通神明。或云:伤心气,不可多食;

《名医别录》:姜,味辛,微温。主要治疗伤寒头疼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又,生姜,微温,辛,归五藏。祛痰,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

《本草衍义》:姜,治暴逆气。嚼三两皂子大,下咽定,屡服屡定。初得寒热,痰嗽,烧一块,含咬之终日间,嗽自愈。暴赤眼无疮者,以古铜钱刮净姜上取汁,于钱唇点目,热泪出,今日点,来日愈。但小儿慎惧,不须疑,已试良验。

《论语·乡党》中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撤姜食,不多食。”可见,生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普遍食用,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佐食佳品。食用姜是指姜的根茎,刚出土的姜水分足,辛辣味不足,称之“新姜”,一般可用作腌制,新姜经风干后,水分减少,俗称“老姜”,其辛辣味重,主要用作食品调味。

王祯的《农桑通诀》说:“秋社前,新芽顿长,分采之,即紫姜。芽色微紫,故名。最宜糟食,亦可代蔬。”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姜宜原湿沙地。四月取母姜种之,五月生苗,如初生嫩芦;而叶稍阔,似竹叶,对生。叶亦辛香。秋社前后,新芽顿长,如列指状,采食无筋,渭之子姜。秋分后者,次之。霜后则老矣。”苏东坡诗句:“后春莼茁滑如酥,先社姜芽肥胜肉”,就是指春姜。
朱熹注《论语》的文中有:“姜,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民间亦有“姜佐百味”之说,王安石也说:“姜能疆御百邪,故谓之姜”。古代诗人便有不少对姜的吟咏。如唐诗人薛逢的《题独孤处士村居》云:“江上庐荆作扉,男驱耕犊妇鸣机。林峦当户茑萝暗,桑柘绕村姜芋肥。几亩稻田还谓业,两间茆舍亦言归。何如一被风尘染,到老云云相是非。”把田园姜肥芋熟的风光和盼望农村年年丰收的心情融合到美妙的诗歌中了。还有白居易的“鲂鳞白如雪,蒸炙加桂姜。”;李商隐的“越桂留烹张翰鱼,蜀姜供煮陆机莼”也是通过赞美生姜来述说向往桃源般的农家生活。但感觉最好的当数宋代诗人刘子晕《咏姜诗》:“新芽肌理细,映日莹如空;恰似匀妆指,柔尖带浅红。”把细嫩的姜芽比作女子的纤指,晶莹剔透。于是就有了“世人悠悠不识真,姜芽尽是捧心人(柳宗元诗)。”,把姜芽引申作扑朔迷离的世界,同样,姜芽的形状又像毛笔字的笔锋,“柳家新祥元和脚,且尽姜芽领手徒(柳宗元诗)。”就是指此。
有人说屈原的《九歌》“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中的香草杜若是姜花,我到是宁愿信其有的。本来姜花就很美,白的清雅,淡的纯洁,一番若有似无的幽香沁人心扉,一种天然的委婉那样悠悠长长。有首《生如姜花》:“我心中的好女子/须生如姜花/不骄不躁/身于浊泥却洁白无暇/我心中的好女子/须性若姜花/给她一点清水/就还你满室清香/花各有姿/卉皆吐芳/尽管世俗的眼光总是投向美艳婀娜/我只愿自己是一支姜花/有人欣赏也好/无人喝彩也罢/在我生命的短暂一刻/馨香自然。”
难怪古人把生姜称为“菜中佛士”。姜有佛心,也许源之姜花的白洁纯净,清香弥远吧。“白玉夜生香,空蒙月倚廊。寒塘闻笛赋,临水韵凄凉。无弦亦相和,往来庭前桑。太湖三万倾,月在波心藏。”月下姜花开了,绽开的白玉般的迷离,亦如万倾太湖波涛,容纳得下三千世界。
中医素有“男子不可三日无姜”之语。从孔子提出“每食不撤姜”到孙思邈“每方必有姜”,到王安石“姜能疆域百邪”,到王夫之“最疗人间病”,有个最明白的共同之处——男子与姜。

2500年前,圣人孔子就提出了“每食不撤姜”的养生方祛(意思是说:一年四季人们每天都应该吃姜),此法被载入《论语·乡党》,成为千古不变之养生良方。

自古以来中医素有“男子不可三日无姜”之语。按中医理论,生姜是助阳之品,能使人荷尔蒙分泌增加。《神农本草经》列姜为上品药材,更成为医圣张仲景、外科鼻祖华佗、药王孙思邈、明代李时珍著作中的名角,治病救人,彰显医术。

明末著名思想家王夫之一生酷爱生姜,晚年隐居乡间,把所住草堂称“姜斋”,并自号“卖姜翁”。他写有一首卖姜词,其中一句曰:“最疗人间病,乍炎寒。”

《红楼梦》中即有“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酒未涤醒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等生动描述。

《红楼梦》五十二回中记述:“天未大明,麝月、晴雯叫醒宝玉,梳洗毕,喝了两口建莲红枣汤、噙了一块法制紫姜,便去贾母处请安道别。”说明清代人即有含化生姜清口、驱寒、健胃、提神的习惯。

文人墨客与姜文化

《王安石字说》云:“姜能疆御百邪”,它受到历代医家的青睐。东汉名医张仲景遣方用药讲究实效,在《伤寒论》中列有生姜、干姜、炮姜、姜汁的医方59则,占总数113首方剂的一半以上,最多的一次用姜量达半斤,多取其温中散寒、止呕化痰等功效。

苏轼《东坡杂记》里曾描写了一位号称“聪药王”的钱塘净慈寺和尚,八十多岁了仍目光炯炯、颜似童子,问其原因,“自言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云。”这说明长期少量服用生姜对人的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当代北京名医蒲辅周一次在诊室遇一患者,呕吐清水难忍,蒲老即予鲜姜一片,患者入口即止,十分灵验。无怪乎清代医家黄宫绣称生姜“真乃药中之神圣也”

在古书《奇效良方》中记载了一服“容颜不老方”,就是以姜为主药,每日清晨饮服,可令容颜不老。宋代诗人苏轼在《东坡杂记》中记述,杭州钱墉净慈寺80多岁的老和尚,面色童相,“自言服生姜40年,故不老云”。

同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篇指出“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生姜入脾、胃经,能和中止呕,从唐代起被誉为“呕家圣药”,可随症加减,用于寒、热、虚、实各症所引起的呕吐。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篇指出“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生姜入脾、胃经,能和中止呕,从唐代起被誉为“呕家圣药”,可随症加减,用于寒、热、虚、实各症所引起的呕吐。

生姜不仅可以增添美味,也有很好的食疗药效,几千年来,炎黄子孙世世代代,早已体验到了生姜对强身保健、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作用。所以民间自古就有“常吃姜,寿而康”,“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朝含三片姜,不用开药方”,“冬有生姜,不怕风霜”,“早晨一片姜,胜似服参汤”,“男儿不可三日无姜”等等谚语流传。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因平素爱姜,自号“姜斋”,还写过一首《卖姜词》,其中一句是称姜“最疗人间病乍炎寒”。
当然,使用最广泛的当数“姜茶”。《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王婆家就卖这种茶卖:“便浓浓的点两盏姜茶,将来放在桌子上。”宋诗人吴文英一曲《杏花天·汤》也吟颂了“姜茶”:“蛮姜豆蔻相思味,算却在、春风舌底。江清爱与消残醉。憔悴文园病起。停嘶骑、歌眉送意。记晓色、东城梦里。紫檀晕浅香波细。肠断垂杨小市。”从诗人笔底流出的不仅是姜茶的温暖,还有给他端姜茶的心上人,于是姜茶便成了无尽相思的由头了。 关于生姜养生益体的民谚不少:“一杯茶、一片姜,驱寒健胃是良方。”“早上三片姜,胜过饮参汤。”“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姜调百味御百邪”……

 

 

 

文人墨客与姜文化

 

 

 

原始点【姜的应用
姜,味辛辣,性温热。作为居家常备之食物及调味料,不仅容易获取,且经适当炮制加工后,内服外用无不相宜,为原始点医学所推荐的最重要热源 。
首先澄清两个观念问题。

其一,有说「留姜皮则凉,去姜皮则热」,认为姜皮、姜肉寒热性不同。这是不对的,因为姜皮姜肉相连一体,而性相违者不可能一体并存。实践证明,留姜皮亦热,故熬姜汤不必去皮(除非受到污染)。

其二,有说「早吃姜胜参汤,晚吃姜赛砒霜」,这也是谬见。晚上吃姜出现不适,是由于他处体伤在晚上会因热能更缺而加重,影响吸收而现假热之症所致,而非姜的药性早晚会有不同。其实,如有体伤,任何时间喝姜汤都有可能出现不适,而不局限在晚上。如有不适,须先按推相应原始点(如「上火」则按推头、颈部,如胸腹有不适则按推背部,如小便灼热则按推荐椎),将头、颈、背部及荐椎的体伤处理后,这类所谓「虚不受补」、「夜服有害」的问题即迎刃而解,姜汤就随时都可以喝。
此外,要配合运动、调心、温热性饮食、按推及温敷,而不是单纯增加姜的用量。病情改善、稳定后,姜的用量可相应减少,减幅以不影响病情的持续改善为准。等体力进一步改善,就要以加强运动为主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减少对热源的依赖。

-张钊汉医师

 

 

 

 

☆【保护好环境资源,使我们吃的食物、喝的水源、呼吸的空气不再遭受污染,一切回归自然,为后代子孙留下一片净土。】

   这个我感受很深,因为最近基金会一直姜拿不到,我就担心。因为外面市场的姜,在台湾,他们有跟我讲,他说百分之八十,很多都洒过农药,那我如何叫我的患者去买有洒过农药的姜来吃?因为如果洒过农药的姜,它有西药的成分在,那个对身体会不会损伤?(会)会啊,会消耗热能。所以到重病的时候,生死交关的时候,你又买这些有洒过农药的姜,确实对身体影响非常大。那所以我觉得,这个观念如果大家没有的话,土地一直破坏,以后要种有机姜就怎么样?越来越难,所以这里我还是呼吁大家,一定要照顾我们的这个环境,把它照顾好。因为这个环境,不只给我们这些人用,以后也要考虑我们的子子孙孙啊,这个非常重要。所以在此也呼吁,尽量如果要种植,一定要以怎么样?有机为主,不只为现代人计,也为我们的子孙计,这个才是长久的方法。好,所以最好一切不要再破坏了!

-张钊汉医师

 

文人墨客与姜文化
明德CSA生态姜园 -孔圣故里 山东曲阜
七不”至善小黄姜:无化肥 无农药 无农膜 无除草剂 无转基因 无添加剂 不杀生
www.jiangcsa.org 微信:MingDeFarmCSA QQ群:328116359
第一个透明溯源原始点特供小黄姜基地,”七不”生态养植小黄姜,促进万物和谐共生!
健康爱心热线:电话/微信15315181018 透明溯源 预售定制

 

 

文人墨客与姜文化

 

blank
赞(1) 买生态小黄姜
文章来自网络转载,如有侵犯,敬请留言或联系我们删除。谢谢!七不姜 生姜养生网-明德CSA生态姜园&明安农业 » 文人墨客与姜文化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心法农业 福田心耕 七不农产品会员店

手机微店淘宝店

“七不”生态小黄薑、干薑片、薑粉、薑丸、薑膏...,纯正零添加,由明德CSA生态姜园明安农业恭献。

七不”种植是明安农业、明德CSA生态姜园首创的良心生态农业种植理念。七不是指: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农膜、不用除草剂、不用添加剂、不用转基因、不杀生! 生姜养生不杀生,是符合戒杀生以惜物命,慎剪伐以养天和的自然之道。

微信扫一扫

blank